第968章(第2页)
盒子里是个白釉大碗,直径有12厘米多,高近5厘米,最特别的就是碗口那一圈明晃晃的金色镶口。
“呦呵!不得了,这是定窑大碗!”
齐鸣只是打开一看,就忍不住惊叹出声。宋代五代名窑,汝官哥钧定,今天居然就有一件定窑大碗,就这么摆到了他面前。
拿起,一股凉意传来,确实是老东西,随后他拖着碗底凑近一看,眉头蹙起,有点遗憾,这镶口看着挺亮,但确实黄铜的。
定窑虽然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,但真正的历史能追溯到唐。齐鸣刚刚淘到一件邢窑白瓷塑像,其实伦关系,定窑算是继承邢窑的技术,继续发展的产物。
而且定窑的东西有个特点,它的很多东西,喜欢倒扣过来烧。古人追求满釉,即让釉料覆盖到瓷器的所有位置,这样才能达到极致的美观。
但哪怕今天,瓷器也不可能飘在半空,总要和平面接触。接触的地方,自然也就没法覆盖釉料。为此汝窑想到<支钉烧>的办法,用几个锥心钉子支撑底部,这样汝窑底部只会留下几个芝麻大小的钉子不沾釉。
而其他一般瓷器都是树立摆放,底部触地,正着烧。定窑则恰恰相反,碗口倒扣,反着来。只是这么一来,碗口位置就没办法覆盖釉料,那一圈就会露胎。
要是拿着这种碗吃饭喝水,满是毛刺的碗口就会划伤嘴,所以有些定窑,就有了镶口的做法。将碗口用金银铜等材料包起来。
这样解决了碗口毛边的问题,还能进一步美化瓷器,光是这么个办法,也能看出古人的聪明才智。
同时,镶口也能反映物主人的社会地位,镶金的自然是最贵重,宋朝皇室和大贵族就使用镶金口的瓷器。
镶银的次之,最差的就是镶铜的。
“林小哥,说你比他厉害。还真没说错。”张姐听到齐鸣开口就点破这东西的来历,立刻笑呵呵的恭维起来。
“张姐,我就随口一说的,年份也没带。定窑是定窑,但定窑从唐到元,就没停过。到了明清,还有人特意仿烧的。您这件,我也还拿不准,还要再看看,再看看。”
花花轿子人抬人,但坐了轿子,价钱上就麻烦了。齐鸣比较务实,所以主动从轿子上下来了。
张姐温柔一笑,那笑容跟春水一样,笑眯眯的道:“我也做了好几年的生意了,早年也是走南闯北,见识了不少人,也见过不少东西,这两年才在景德镇落户。
像是这种大开门的东西,要是都不能断定是宋代的,那我这么多年岂不会都浪费了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