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齐鸣童欣晴小说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241章(第1页)

“还有这服饰,观音形象发源地是印度和尼泊尔地区,那里一直是有戴头巾的传统。国内这种服饰造型的观音像也不少见。还有观音手上拿着的手绢。”

“它其实被叫做“羂索”,古籍中有记载:“左右二面如不空羂索,手持羂索。”它的原义是狩猎用具,类似于绳索,后来,“羂索”逐步转化为祝福、吉祥的象征。”

“这副送子观音像里的元素,在咱们华夏文化里也能找到对应的传承,硬要说唐伯虎仿圣母像,我觉着不妥。”

齐鸣倒是没想到,这吴老的文化自豪感这么强。

“那就是纯粹巧合了嘛。这种事情,也不是不可能。”

只不过赵健这话,说的他自己都有点不信。

大家说了这么多,谁都没能给出个,能说服别人,甚至是说服自己的理由。

不过齐鸣心里其实有另一个猜测,那就是,唐伯虎的送子观音图压根就是假的。

鸦片战争前,华夏人的文化自豪感,那是杠杠滴。华夏的古人们可没有如今哈韩哈日,外国出品必属精品的心态。

咱们的老祖宗压根看不上国外那点东西。别说大明朝,清朝的时候,有个意大利人,叫郎世宁。

这位精通西洋油画,来了华夏又学了水墨画的技法。他把两种技法融合,以水墨画的形式画出了油画的逼真感。

但雍正皇帝曾经让当时的<礼部侍郎>相当于今天的文化部副部长,邹一桂评价郎世宁的绘画水平。

邹一桂的原话是<虽工亦匠,不入画品>,翻译成白话文,那就是“这也算画?”

光从这就能知道,那时候的老祖宗是真的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,世界中心。说唐伯虎这种级别的画家,去仿一副西方油画?呵呵,看不起谁呢!

而这种文化自信,在鸦片战争后开始改变,直到清末民初,就彻底变成了对外国文化的跪舔,甚至一度有人提议,用英文取代汉字。

齐鸣觉得,这幅送子观音图,大概率就是有人画之后,借了唐伯虎的名,压根不是唐伯虎真迹。

他决定,要是有机会,一定要去国外博物馆,亲眼看看这幅送子观音的真迹。倒是他只要望气术一看,也就知道自己猜的是不是对的了。

在他瞎想的时候,温翰容走过去收起了画。

“行了,这次带过来就是给大家看个稀奇,就咱们几个,想讨论出到底谁仿谁,还是太难了,这种事情还是等以后有了机会,交给那些专家吧。”

崔修和赵健,甚至是吴老都面露不屑“专家?”

齐鸣有点尴尬,貌似自己老师就是古玩方面专家啊。你们一个个表情这么鄙视加不屑,这不是地图炮嘛。

不过他也理解众人的反应,实在是专家这词,目前在国内可不是什么好词,名声已经是臭了。

“那到我了吧。”

崔修见温翰容已经收好画,便走了过去,他手上也没拿东西,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个白色塑封袋包着的东西,放到了桌上。

放好了,崔修又道“我呢,也给你们带了个稀奇东西,估计看到过的人不多。也是赶巧前几天刚收的,过会儿谁要是有兴趣,也可以把它收了,正好最近我手头紧。”

细看之下,崔修拿出的其实就是个不到十公分的铁片。

正面铸文“临安府行用”,背面是“准二佰文省”几个字。

齐鸣拿起看时,从表面铁锈上看,应该是铅铜合金。古时候铜矿资源宝贵,一般铜钱都是合金,很少是纯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