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楚嬴容妃穿越叫什么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966章 实乃大义(第1页)

但即便如此,他依然坚定地选择了这条路,因为北元现在迫切需要,楚国的支持,以度过这场前所未有的雪灾。夜深人静之时,萧启年独自坐在书房中,烛光摇曳,映照着他紧锁的眉头。他在寻找一条,既能照顾君臣关系,又能保护两国关系的微妙平衡之路。他明白,这不仅仅是一场政治智慧的较量,更是对人性与责任的深刻考量。而在遥远的楚国境内,楚都的皇宫内灯火通明,楚赢正与皇叔楚万应、大将军赵巽商讨着北元遭灾之事。邹应将军的书信早已送达,详细叙述了他在北元的所见所闻,以及所采取的行动。楚赢阅后,心中五味杂陈,既有对邹应将军深明大义的赞赏,也有对北元现状的担忧。“邹应将军此举,实乃大义凛然。”楚赢率先开口,语气中满是肯定,“北元虽为藩属,但我国作为宗主,岂能坐视不理?只是……”他话锋一转,面露难色,“我国百姓亦有不少生计艰难,若再抽调物资赈济北元,恐怕会雪上加霜。”楚万应闻言,眉头微皱,随即坚定地说道:“陛下,国之大者,在于民心。我国虽面临困境,但更应展现出大国风范,给予北元必要的援助。此举不仅能巩固两国联盟,更能赢得天下民心。”赵巽却持不同意见,他语气冷静而克制:“皇叔言之有理,但臣以为,邹将军在北元的行动,已足够表明我楚国之诚意。”“再行赈济,恐有过度之嫌,且我国资源有限,需合理分配。若因一时之仁,导致国内民生更加艰难,恐非明智之举。”殿内气氛一时紧张而微妙,三人各执一词,情绪虽激烈却都极力克制,不愿让争论升级为无谓的争执。正当此时,大总管郝富贵匆匆步入殿内,手中紧握着一封新到的书信。“陛下,邹应将军又有急信送达。”楚赢接过书信,迅速浏览一遍,脸上露出复杂的神色。“邹将军在信中提到,北元雪灾情况远比想象中严重,多处避难所物资告急,百姓生活苦不堪言。他恳请我国能再行援助,以解燃眉之急。”楚赢放下书信,目光扫过楚万应与赵巽,沉默片刻后缓缓说道:“两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,但北元之灾,实乃我楚国不可推卸之责。朕意已决,再行调拨一批物资送往北元,同时加强国内民生保障措施,确保两国百姓都能安然度过难关。”楚万应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欣慰;赵巽虽仍有疑虑,却也躬身领命。三人再次达成共识,共同为两国的未来筹划布局。这一夜,楚都的皇宫内灯火未熄,三位重臣的心中也燃烧着不灭的火焰。转天清晨,楚都的御书房内,阳光透过窗棂,洒在古朴的书案上,给这庄严的空间增添了几分温暖。楚赢端坐在龙椅之上,眼神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,他轻轻抬手,示意魏空心上前。魏空心,这位曾因一场权争,而被闲置的户司奇才,此刻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感激。他快步上前,躬身行礼,声音中带着几分颤抖:“臣魏空心,参见陛下。”楚赢微微一笑,语气温和却又不失威严:“魏空心,朕知你才华横溢,只因时运不济而蒙尘。今日召你前来,是有要事相托。”说着,他将邹应的奏疏,递到魏空心手中,“你且看看这奏疏,里面可有商机可循?”魏空心双手接过奏疏,仔细阅读起来。当他的目光落在那些,关于冻死牛羊的描述上时,眼中顿时闪过一道精光。他心中暗自盘算,这些牛羊虽已死亡,但在北元那极寒的天气下,却成了天然的保鲜库。加之楚国与北元之间有铁路相连,运输不成问题,这岂不是一笔天降横财?想到这里,魏空心抬头望向楚赢,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:“陛下,臣以为,此中确有商机可挖。我们可以低价从北元购入这些冻死的牛羊,运回国内加工销售。既解北元燃眉之急,又利我楚国民生。”楚赢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赞赏:“魏空心,你果然没有让朕失望。此计甚妙,既体现了我国的大国风范,又兼顾了国家利益。朕命你专办此事,务必妥善处理好每一个环节。”魏空心领命而去,心中却感慨万千。他深知,这次机会来之不易,必须全力以赴,不负圣恩。回到户司正堂,他立即召集了有司官员,将楚赢的旨意和自己的计划一一道明。官员们听后,有的面露喜色,有的则眉头紧锁,显然对此事持有不同看法。“诸位,此乃关乎两国邦交与民生大计之事,我们必须齐心协力,共克时艰。”魏空心的话语中,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,“我已决定,即刻派遣专员前往北元,与北元朝廷及邹应将军接洽此事。但在此之前,我有几点要求必须强调。”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官员,继续说道:“第一,此次前往北元,务必先见到邹应将军,请求他提供必要的保护。北元境内局势复杂,我们不可掉以轻心;”“第二,在与北元朝廷谈判时,既要展现出我们的诚意与实力,又要灵活应对,争取最大的利益;”“第三,所有交易必须公开透明,不得有丝毫贪腐行为,违者严惩不贷。”官员们闻言,纷纷点头表示赞同。随后,魏空心亲自挑选了几位,精明强干的专员,详细交代了任务与注意事项,便让他们踏上了前往北元的征途。在专员们离去的那一刻,魏空心站在户司正堂前,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,心中既有期待也有担忧。他比任何人都清楚,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将充满挑战与变数,但他更相信,只要心怀信念与智慧。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。果然不出魏空心所料,当专员们将这一计划,向北元皇帝萧启年提出时,虽得到了皇帝的初步认可,但在朝臣中,却引发了激烈的反对声浪。那些对楚国抱有偏见的大臣们,纷纷跳出来指责此举乃楚国之阴谋,意在进一步压榨北元。